走向安瀾
本網訊(杜健偉)洪水過境,三峽樞紐從容應對。這是三峽工程的使命,亦是現代化流域治理的縮影。如果把現代化江河治理看作一盤棋,不光要力求每一步棋落子精妙,還要講究通盤的布局與配合。于長江安瀾的“棋局”而言,制勝的關鍵已從落成一座防洪重器,邁向共筑一道防洪屏障。
1950年國慶前后,北京。
秋意未濃,只是剛好驅散夏日的余熱,將涼爽帶回這座古老卻又充滿活力的城市。
“這個地方臨時解決問題還可以,它能用多少年?”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相關部委正在專題研究長江防洪問題。
在此之前,水利部和所屬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,在湖北荊州公安縣低洼的地方開辟一個分洪區(qū),特大洪水發(fā)生時可以利用這個地區(qū)分蓄洪水。
善治國者,必先治水。
從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興修都江堰,中華民族的治水智慧源遠流長,留下諸多佳話。但長江治理,始終未有大的突破。
翻閱華夏歷史,長江水患從未斷絕。據粗略統(tǒng)計,自西漢(前206)至清末(1911)的2117年里,長江共發(fā)生水災214次。民國年間,長江流域幾乎每年都會遭受水災侵襲。
新中國成立后,黨中央下令全面恢復整修江河堤防,華夏大地江河治理翻開新的一頁。長江,作為這片土地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江河,關于它的治理被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。
對于一個百廢待興的年輕共和國來說,當時尚不具備“治本”的能力,但以最快的速度找到“治標”之道,在得以“治本”之前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黨中央一直掛念在心。
長江萬里長,險段在荊江。荊江分洪工程作為長江“治標”之道,牽動了黨中央的關切——
“這個地方臨時解決問題還可以,它能用多少年,如果長江上游來的泥沙將分洪區(qū)淤了,不就用不成了嗎?”
“初步估計如果每年都分洪,大概可以用二三十年?!边@是水利部的答案。
“能用二三十年就夠了,那時就可以著手解決長江治本的問題了?!?/p>
就這樣,一場對談,將新中國第一個治理長江的大型工程提上日程。
? ? ? ? ? ? ? ? ? ?
▲?1952 年 4 月 5 日,治理開發(fā)長江的荊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全面開工。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2020年6月,宜昌。
炎炎夏日已初顯威力,熱意在空氣中彌漫,似乎預示著一個不尋常的夏天。
打開電視,新聞里正播報三峽工程水位消落至高程144.99米的消息。人們已經習以為常,這是長江主汛期到來前三峽工程的常見動作——騰出全部防洪庫容為即將到來的汛期做準備。
三峽水庫的動態(tài)防洪,可以極大減輕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防洪壓力,群眾對三峽工程的巨大防洪作用給予了充分信任。
所謂動態(tài)防洪,是指洪水到來之前降低水位,騰出庫容;洪水入庫時,結合上下游形勢下泄洪水,確保下游控制站水位保持在安全范圍內;等到洪水通過后,一旦下游防汛形勢好轉,就要抓住時機錯峰泄洪,騰出庫容應對下一次洪水。
“集中強降雨已導致長江上游干流、烏江、三峽區(qū)間等江段發(fā)生明顯漲水過程?!绷硪粍t新聞說道。
“今年搞不好是要發(fā)大水。”電視屏幕前,熟悉長江“脾氣”的老人判斷。
對三峽梯調中心的氣象預報員來說,摸清長江“脾氣”則另有他法——流域的雨情水情在這里匯集成龐大的信息流,為中心發(fā)布水文氣象預報提供依據。
▲?三峽梯調中心開展水文氣象會商。攝影:莫祖鳳
眼下,氣象預報員們要做的,是精確預測洪水的規(guī)模和它到達三峽水庫的時間。流量、雨量,沿著這些看似龐雜的數據,氣象預報員找到了他們要的答案:預計7月2日,峰值為5.3萬立方米每秒的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將進入三峽水庫。
很快,三峽梯調中心發(fā)布了這則預報,拉開了當年三峽工程正面迎戰(zhàn)洪水的序幕。
這僅僅是考驗的開始。
1954年7月22日凌晨,荊江分洪區(qū)。
夜已深,荊江分洪工程進洪閘上依舊燈火通明。6名工人們嚴陣以待,等待著開閘分洪的指令。
這一年汛期,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的梅雨周期長達50天,且在長達4個月的時間里,形成了20次暴雨組合成的暴雨群降雨,僅7月就出現8次暴雨,每次持續(xù)2至8天不等,差不多整月都在下暴雨。
7月之后,長江上游川江連降大雨,洪水自上游飛流直下,荊江段形成一個漲落緩慢、持續(xù)時間特長的龐大單一洪峰,長江中下游的洪水量達到1070億立方米,沙市水位迅猛上漲,達到44.38米。
荊江分洪工程到了不得不開閘分洪的時候。“為廣大人民的利益,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?!泵飨蛠淼腻\旗上寫著這樣一句話,工人們對此早已爛熟于心。
1952年3月,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(fā)布《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(guī)定》,指出:“為保障兩湖千百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,在長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,加固荊江大堤并在南岸開辟分洪區(qū)乃是當前急迫需要的措施?!?/p>
同年4月5日,荊江分洪工程主體工程北閘、南閘和分洪區(qū)圍堤的主要組成部分黃田湖大堤全面開工,30萬軍民和技術干部晝夜不停地施工,用75天的時間完成工程,創(chuàng)下了世界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。
現在,他們將用一個奇跡創(chuàng)造另一個奇跡。
▲?荊江分洪閘北閘 攝影:湯偉
2時20分,6名工人合力轉動絞盤,進洪啟閉閘緩緩抬起,上一秒還被擋在閘口外的洪水猛獸迅速沖向蓄洪區(qū)。巨大的水流聲在夜幕下肆意怒吼,剎那之間吞噬了四周一切聲響。
荊江分洪開始了……
2020年7月2日,三峽大壩。
千百年來,華夏大地上演的戰(zhàn)洪思路與大禹治水故事基本一致:疏導洪水,給大水一個去處。現代化江河治理,既沿襲了“疏”的智慧,又賦予其新的內涵。
“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今日進入三峽水庫,峰值為5.3萬立方米每秒?!边@一天,電視屏幕底部滾動的新聞,對應了不久前三峽梯調中心發(fā)布的預報。
此時此刻,三峽大壩正開啟3孔泄洪。原本來勢洶洶的洪流面對三峽水庫海納百川的氣勢變得順從,在精準的“差遣”下有序過壩。
日后的報道用一組數據描述了當天的情景:本輪洪水期間,三峽水庫出庫流量按日均3.5萬立方米每秒控制,最大攔蓄流量為1.8萬立方米每秒,削峰率超三成,攔蓄水量近16億立方米,避免了下游荊江河段沙市站水位超警戒。
▲?2020 年 7 月 5 日下午,在長江水文武漢關水位觀測點,長江不斷上漲的洪水,直逼 27.30 米的警戒水位標識牌。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洪水過境,三峽樞紐從容應對。這是三峽工程的使命,亦是現代化流域治理的縮影。
在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里區(qū)域內,三峽集團的水情遙測系統(tǒng)已覆蓋約100萬平方公里。上至金沙江崗拖(四川省德格縣),下至長江下游大通(安徽省池州市)的642個自建遙測站如同千里眼,時刻洞察流域水情。
此外,長江中上游流域372個站點的水文信息、長江流域730個國家氣象站和11000多個區(qū)域氣象站的降雨信息也匯集到三峽梯調中心,給洪水的研判預報提供了科學精準的依據。
多年的實踐經驗,讓三峽工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“防洪公式”。這次三孔泄洪的方案,就是三峽工程在精密計算后交出的完美答案。
當時人們沒有想到,短短幾十天后,已經運用多年的公式將面對三峽水庫建庫以來最大的考驗。
1954年8月18日,武漢。
武漢關水位已達到歷史最高水位29.73米,此時距6月26日武漢關水位超過26.3米警戒線已過去快兩個月,30萬軍民“保衛(wèi)大武漢”的戰(zhàn)役仍看不到終點。
7月下旬至8月上旬,荊江分洪工程先后開啟三次,使得沙市水位降低1米,保證了荊江大堤的安全,也推遲了武漢洪峰水位出現的時間。但此時荊江分洪工程20余個分洪區(qū)、蓄洪區(qū)皆已飽和甚至超飽和,用巨大代價為武漢換來的時間快用盡了。
武漢人民對洪水的記憶,深刻而慘痛。1931年洪水,武漢三鎮(zhèn)受淹時間長達133天,而后瘟疫流行,物價飛漲,因災傷亡無數。
“可以有1931年的洪水,不許有1931年的武漢。”中央下達指令,“竭盡全力、搶救危關?!?0萬軍民上了大堤。
回看當時的新聞,仍覺驚心動魄。彼時武漢的堤防不到30米,幾乎與洪峰水位平齊,軍民喊出“人在堤在、堤毀人亡”的口號,日夜奮戰(zhàn)筑高堤壩。
為了抵御洪水,新中國幾乎傾力支援:鐵路出動32臺機車、2000余個車皮;水路出動72只拖輪、7000余條駁船以及數不清的民用船只;市區(qū)里還有1000余輛從全國各地調集來的載重汽車;甚至全國僅有的一部列車發(fā)電站也被調往武漢支援抗洪……
不斷上漲的水位,考驗著大堤上的軍民,也考驗著剛剛筑高的堤壩。因為長時間浸泡在洪水里,堤身已經變軟,潰堤的險情隨時可能發(fā)生。
“保衛(wèi)大武漢”到了千鈞一發(fā)的時候。
▲?荊州市內的荊江大堤? 攝影:湯偉
“把長江、漢水流向武漢的洪水,在來路上分洪至沔陽、洪湖、梁子湖、黃天湖、監(jiān)利等地區(qū)?!笨购橹笓]部與湖北省委經過反復商量,將這一方案請示了中央。
原本直逼武漢的500多億立方米洪水,就這樣被四散開來。新中國的工業(yè)重鎮(zhèn)武漢,在最高洪水位維持了一個多月后,最終得以保全。1954年的勝利建立在慘痛的代價之上。雖然經過廣大軍民奮力防守、搶救,采取分洪措施,這場百年少遇的大洪水仍淹地4755萬畝,受災人口1800萬,死亡3.3萬人,京廣鐵路100天不能運行。
“大水無大災”的愿望,華夏大地已經渴盼了千百年。
2020年8月20日,三峽工程。
如果把現代化江河治理看作一盤棋,不光要力求每一步棋落子精妙,還要講究通盤的布局與配合。于長江安瀾的“棋局”而言,制勝的關鍵已從落成一座防洪重器,邁向共筑一道防洪屏障。
根據兩天前的預報,第5號洪水將在當天抵達三峽工程,且洪峰為7.5萬立方米每秒。
對熟悉三峽工程的人來說,這是一條非同尋常的預報。它意味著三峽工程在一個汛期內遭遇5場編號洪水;而7.5萬立方米每秒的洪峰,將刷新三峽建庫以來的最大洪峰紀錄。
考驗這座防洪重器的,不僅是洪峰流量,還有時間曲線——第1號洪水和第2號洪水間隔15天,第2號洪水和第3號洪水間隔9天,眼下第5號洪水即將抵達,距離第4號洪水進入三峽水庫僅間隔80小時。
上午8時,洪峰準時抵達。
面對建庫以來最大洪峰,三峽工程并非“孤軍奮戰(zhàn)”。在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統(tǒng)籌指導、科學調度下,溪洛渡、向家壩等水庫也參與其中。
▲?2020年8月20日,三峽建庫最大洪峰7.5萬立方米每秒通過三峽工程。攝影:湯偉
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中游水庫群“聚力”抗洪,在長江4號、5號連續(xù)洪水過程中,將三峽水庫下泄流量分別控制在4.15萬和4.92萬立方米每秒,削峰率均超過三成,攔洪約108億立方米,湖北荊州沙市洪峰水位足足降低了約3米。
數據推算顯示,如果沒有梯級水庫群策群力,在同樣量級洪水的情況下,沙市洪峰水位將超過保證水位1.3米,蓮花塘洪峰水位將超過保證水位0.8米,自建成以來只在1954年啟用過的荊江分洪區(qū)必須再次被“喚醒”,分洪區(qū)內60萬人口將被迫轉移,49.3萬畝耕地以及10余萬畝水產養(yǎng)殖面積將被淹沒……
推演里的畫面沒有發(fā)生,洪水給長江兩岸人民帶來的傷痛,終于在一座座大國重器鎮(zhèn)守之下,于時間的長河中消弭。
后記
2022年12月20日,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正式建成。六座梯級水庫的牽手,總防洪庫容達到376億立方米,占長江流域納入聯(lián)合調度水庫總防洪庫容的53%以上。
“高峽出平湖”的壯麗奇景一路延伸,翻開中國式江河治理的全新篇章。
▲?三峽梯調中心 攝影:周保紅
水利部數據顯示,2012年以來,中國近十年洪澇災害年均損失占GDP的比例,由上一個十年的0.57%降至0.31%;全國各類水情站點由2012年的7萬多處增加到2021年的12萬處,南、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預報精準度分別提升到90%和70%以上;十年來,中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萬平方公里,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“雙下降”。
隨著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的建成,中國治水詩篇迎來新的注腳。新時代的中國,正重新審視人與江河的關系,在水資源管理、保護和開發(fā)等領域持續(xù)發(fā)力,帶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,不斷走向江河安瀾。
編輯:李雷 于洺懿